《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刘小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
三年前有幸读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打开书本,就被作者通俗易懂的语句,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书中举例充分、语言生动,比晦涩呆板的教育论著要好读得多,读来轻松可笑,细思确实是富有道理。书本从爱的教育、品格培育、习惯培养、家长智慧、小事儿就是大事情、教育误区等方面布局篇章,纵观全书,作者更像是一位艺术型的教育家,她把教育化成了涓涓细雨,巧妙地渗入了孩子的心田,对孩子的教育提倡的是有心无痕。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印象给我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让我顿悟,受益匪浅。
一是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文中通过举例说明孩子小时候不是父母抚养或是疏忽,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就容易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作者认为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而不养、留守儿童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这是社会问题,也是个家庭问题,但是作为年轻的父母,作为孩子唯一能依靠的父母,这个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二是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错误”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中,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这也是要求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的个体去看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父母的“威严”。
三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魔杖就是课外阅读。文中从四个孩子的真实故事述说小学到初中阶段成绩差距的拉大,也引用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结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作者鼓励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是健康的、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去读,因为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鼓励孩子读教科书以外的科学书刊、经典文学著作,这与九十年代老师们禁止学生读 “课外书”可是大相径庭的。
这本书中还有其它有趣的家庭小故事,比如每年圣诞节都给孩子送圣诞礼物,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记忆童年;比如家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刻意忽略做过的错事,为的就是让孩子见证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孩子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
对读者而言,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深思的,当我们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发展特点,理解并尊重了孩子,我们才能和孩子和平相处,才能不让自己着急、上火,才不会威胁、恐吓、惩罚孩子。才能放下执念,浅笑安然。书中的举例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圣诞礼物、记功簿是可以照搬的,给孩子制造温馨、有趣的家庭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轻松自由,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健康的心理及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希望每一位父母,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能读到这本书。
《曾国藩家书》(肖景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有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称,他所做所言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毛泽东曾评价他时说道,“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家书》是从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曾国藩近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书信中精选而出,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治军之道。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该书行文从容镇定,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着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该书也为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我在一次参观曾国藩故居时有幸购得此书,回家后认真品读学习,该书现有原文和对照翻译,既可增强文言文功底,读起来也便于理解。《曾国藩家书》一书体现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时下的家风教育和养成也很有帮助,我读后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首先是做人要谦。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他常告诫自己的子侄“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非必锦衣玉食。”曾国藩将温廉谦恭让做到了极致,他认为谦谨是存之内心的,是自然而然流露的,从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一是看面色。那些习惯于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往往一副舍我其谁的面色,目光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接受。二是言语。言语是思想的外壳,骄横的人言语之间透出的横气、霸气,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因之欲要谦谨,必得言语温婉。三是书函。言语一变成文字,就白纸黑字了,所以落笔亦慎,用词亦圆融,不要口气太大。四是随员。为官不但自己要谦谨,还要让随员们学会谦谨,有的随员颇有气焰,狐假虎威,反而添乱帮倒忙。
二是读书要勤。他教育弟弟多读书时写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他教导弟弟们做任何事情,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这也告诫我们平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保持专注,广泛摄取知识,开拓眼界。
三是做人要廉。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可谓权倾朝野,但他还时时嘱咐家人要厉行节俭,在给子侄的书信中讲到,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望子侄辈戒骄、奢、佚,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他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勤劳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勉告诫道,“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他廉政为民之心,这也给现在很多公职人员有很好的教育启示。
四是做事要实。“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奋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我们在干工作时也要学习他的“实”字,求真务实,默默奉献,不拈轻怕重,不相互推诿。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窗口,同时也能为我们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家风带来启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枢纽》(陈丽桦)
《枢纽》的作者施展,是青年历史学者,他工科出身,因为觉得不够好玩,转向文科。在北大拿到了史学博士。现在外交学院任教,教授西方思想史、文明史方面的课程。推荐原因:
1、能看多远,取决于你站多高。站在命运的关键节点上,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目标的设定。如何设定目标,取决于你怎么理解自己、理解中国、理解世界。每个人,都该思考。在起伏的浪潮中,一个人怎么认知环境?过去40年,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中国式契机能否持续?未来,世界又会是怎样的格局?小到生活、教育、工作、投资,大到国家兴衰、个人命运,高级的历史学,本质上是“未来学”。当你理解了“枢纽”这一角色之后,上述的问题,都会从书中找到答案。准确预测未来,先要深刻洞察过去。
2、背靠历史,一套思想体系击穿3000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过去3000年,浩浩汤汤。而在这短短改革开放40年,又完成了如此炫目的经济成就。中国太大,从任何一个单一领域入手,都不足以描述。中国太特殊,历史从来没给过我们样本可以参考。《枢纽》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用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融汇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博弈论等诸多学科,重新梳理了中国历史—从时间上,从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开始,一直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在空间上,会带你观看在中原以外,在草原、在高原、在海洋上,都发生过哪些重要的变化。只有从大视野入手,才能获得驾驭时代的大智慧。
3、面向未来,独一无二的中国角色。过去40年,我们是一个勤奋的追赶者—当中国的公司跻身全球10强,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当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已经赶上了全美人口总量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必须寻找我们的世界角色。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脱离中国,在这个世界独自狂奔。《枢纽》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定义了中国3000年来,一直承担的世界角色—枢纽。中国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就是路由器,也是资源、信息、资本、秩序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中国40年间的发展奇迹,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已经兑现成一种非凡能力;第二,我们踩在了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弹性,无人能及。在重大技术革命之前,中国奇迹还会持续。可以断言,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终局性的。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才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脉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中国历史,更在于重新定义了中国的世界角色—枢纽。
2017年,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内在基因得以在全球舞台上重新表达。2017年过去了,我们知道,中国崛起的趋势不会停止。2018年已经来了,我们一起来听未来脚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