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刘英)
杨绛先生,钱钟书夫人,钱钟书称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作品《我们仨》,正如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全书由“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在思念着我们仨”三部分组成,讲述了他们一家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只字不谈历史、不谈人生,谈的尽是生活细节,平凡、普通、温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读者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看到了他们对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当细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某日阳光正好,一家三口在一间小屋子里,或读书看报,或准备晚餐,日子过得温和、恬静,处变不惊,与世无争。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正是读书带给他们生活的动力和幸福,也正是知识的重量拉着人的心往下沉,心沉静下来了,对很多身外之物便看得淡然起来。
通过这本书,跟随作者一同回味人生,收获感动,充实精神。书中,杨绛先生写道“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简单的文字中,诉说着什么是幸福的婚姻,朴素的语言里,告诉我们,爱情、婚姻、家庭,原来是这样经营。因为有彼此在,他就是她的全世界,有对方存在的感知,这样就很满足。即使不出门,他们一家仨口生活,也是那么丰富、有趣。书中,杨绛先生温柔地替丈夫“收拾残局”的画面频频呈现。杨绛在医院初育钱瑗时,钱钟书告诉她,他在家里“干了坏事”。他说他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房东的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说:“墨水啊!”杨绛安慰他说:“墨水也能洗。”杨绛出院回家后,钱钟书不小心把灯给弄坏了,杨绛问清楚这是什么灯之后,她说:“没事,这个我会修”。这是发自内心最柔情的表达,对话中无不蕴藏着包容,安慰,还有体谅。杨绛作为妻子,欣赏钱钟书先生,了解他,尽自己的全力支持他,在平淡的生活中制造着乐趣和感动。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时期,他们也过得自得其乐,虽然先生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即便这样,也能感受到他们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持,这就是杨绛先生的平凡而不简单吧……
愿您,享受读《我们仨》的过程,读后,会内心留下一片宁静,精神会受到一丝触动,这已足矣。
《乡土中国》(张晓杰)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老师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是费孝通老师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探讨了与社会制度变革相匹配的社会道德。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一本了解社会生命的著作。
作者眼中的“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而如今,现代社会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乡土中国》一书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解读和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学派长久以来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的最根本问题、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这位伟大的学者对于中国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之情。
费孝通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中国,费孝通并没有从政治或者经济的方面去描述中国,而是从一种社会学和生产关系方面去看。费孝通的父母都曾受过传统的精英教育,其外公也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作为一个从旧时代士大夫精神体系成长起来的人,费孝通把找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执念,“把中国人民送到工业社会的彼岸”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使命。
费孝通老师指出,中国这一五千年来都同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亦因泥土而没落。对于中国这一拥有丰富农耕文化的民族来讲,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中国人在泥土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泥土性逐渐消失,由泥土性衍生的乡土环境也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正在丢失的温情脉脉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的道德真诚的生存环境。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乡土中国》提出的“乡土”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只要中国尚未充分现代化,《乡土中国》的很多思路就不会过时。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一呆教你练口才》(刘贝)
《一呆教你练口才》的作者欧一呆(原名欧光文),为国内顶尖级语言大师、生活学创始人、动作语言学奇人、亲子教育专家、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狂人、八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独创《生活魅力口才》。
2018年4月9日,在我所与土肥所联合举办的“有一种力量叫家风”的主题讲座上,欧一呆教授赠送给我的,得知偶然,会上我就被欧教授幽默的谈吐所吸引,会后便开始研读他的书—《一呆教你练口才》。该书以新颖的口才技巧兼具轻松有趣的方式解说生活、解说职场,从理论到实践,让读者全面学习、掌握口才之精要,阅读起来心情轻松愉悦,同时也颇有感悟。
该书分为总叙、理论篇、实战篇三大板块。其中总叙部分突出“一论、三要素”,一论即效果论,三要素指良好的心态、敏捷的思维、表达方式。好口才,不是夸夸其谈,不是口若悬河,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重在“效果”两字。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重在语言表达,好的表达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篇着重讲述了“沟通技巧十一招”、“九九归一沟通法则”、“魅力口才绝杀技”、“闯人生‘三界’”、“避人性‘五行’”、“演讲的魔法公式”等一呆理论。作者从听、形、问、情、利、迫、引与套、转、追、逃、饶十一个方面讲述沟通的技巧;从自信、需求、真诚、尊重、赞美、理解与包容、启发与共鸣几个方面一一阐述,得出九九归一,归在“效果”;“魅力口才绝杀技”则从势、击、邀、引、捧、讽、理、和八个方面向读者娓娓道来;“闯人生‘三界’”即亲界、朋界、新界,避开贪、气、情、痴、呆五大人性。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独创“一呆说话”的口才运用技巧讲解模式,融入两百余例生动的实战案例,从求职到竞聘,从销售到演讲,从交际到婚恋,众多方面的实战口才样本供读者参考,让读者从容应对生活点滴、职场百态,书中引用大量古诗词,十分接地气,观点实在,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该书第三部分也就是实战篇,都是作者结合实际,将他日常发生的事,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化成一个个小故事,故事简短精悍,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读后回味无穷。
书中诸多观点、案例均来源于生活,更是作者二十二年教育生涯的体验积累。读罢此书,作者很多观点、看法影响着我,人不能只“活”着,而是要“生活”着,活着只是一种形式,而生活才是一种内涵。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拥有良好的心态,敏捷的思维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做一个会说话、会做人、会办事的职场“新人”。